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:头至腰及两肩沙褐色,除腰羽外均具暗褐色中央纹;尾上覆羽淡玫瑰色;尾羽褐色,具白色宽边;小翼羽黑褐,边缘沾红;初级覆羽淡褐,羽缘灰褐而微沾红;飞羽黑褐,除第一枚初级飞羽羽缘白色外,其余概缘以淡玫瑰红色至亮朱红色;次级飞羽除外侧几枚外缘沾淡玫瑰红色外,多具近白色羽端;眉纹、颏、喉、胸和腹大部淡粉色;体侧淡黄褐色;翼下覆羽和腋羽亦淡黄褐色至近白色,微沾玫瑰色。
雌性成鸟:体羽与雄鸟相似,但额和颊无红色,背部和下体少玫瑰色,特别是尾上覆羽上更少。
幼鸟:和雌鸟大致相同,但上体乌暗,下体发黄白,全体无粉色。
虹膜茶褐色;上嘴角黄褐,下嘴淡黄褐色;脚肉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20—23 111—138 9—10.5 84—92 53—56 17—18
♀♀(5) 19—21 108—135 8.5—9.5 85—91 51—55 16—18
雄性成鸟:头至腰及两肩沙褐色,除腰羽外均具暗褐色中央纹;尾上覆羽淡玫瑰色;尾羽褐色,具白色宽边;小翼羽黑褐,边缘沾红;初级覆羽淡褐,羽缘灰褐而微沾红;飞羽黑褐,除第一枚初级飞羽羽缘白色外,其余概缘以淡玫瑰红色至亮朱红色;次级飞羽除外侧几枚外缘沾淡玫瑰红色外,多具近白色羽端;眉纹、颏、喉、胸和腹大部淡粉色;体侧淡黄褐色;翼下覆羽和腋羽亦淡黄褐色至近白色,微沾玫瑰色。
雌性成鸟:体羽与雄鸟相似,但额和颊无红色,背部和下体少玫瑰色,特别是尾上覆羽上更少。
幼鸟:和雌鸟大致相同,但上体乌暗,下体发黄白,全体无粉色。
虹膜茶褐色;上嘴角黄褐,下嘴淡黄褐色;脚肉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20—23 111—138 9—10.5 84—92 53—56 17—18
♀♀(5) 19—21 108—135 8.5—9.5 85—91 51—55 16—18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形与体色似岭雀,但体羽主为沙褐色;头顶、翕和背灰色,体羽和翅渲染亮粉色,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羽基霜白色;雌鸟像雄鸟,但翅少粉色和霜白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20—23 111—138 9—10.5 84—92 53—56 17—18
♀♀(5) 19—21 108—135 8.5—9.5 85—91 51—55 16—18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20—23 111—138 9—10.5 84—92 53—56 17—18
♀♀(5) 19—21 108—135 8.5—9.5 85—91 51—55 16—18
;
生物学
生态 蒙古沙雀的生活环境颇为广泛,从沙漠、半荒漠、农田、果园到高山都能见到,但不到大森林和稠密灌丛中。它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活于半荒漠、沙漠高原和山麓;在新疆生活在山麓的田野,也到海拔2400m的高山狭谷的荒漠或山地草原中。食物几乎全是植物质的,从叶芽、花蕾、浆果到各种植物种子。据山西大学生物系闵芝兰等在新疆鄯鄯县调查,在海拔500m处,每年5月10日左右,即桑椹成熟时,该鸟即结群飞来,先吃桑椹,再吃黄熟的小麦,以致使小麦产量损失30%—50 %;同时还吃白菜和萝卜子,严重影响蔬菜生产。
蒙古沙雀在地面行走和空中飞翔都很快。常20一50只地结群生活,冬季更可达百余只的大群。性胆大,让人走近仍不飞去,亦不停止鸣叫。
叫声是一种柔和的“dju-vud”或“djudju-vu”音调,还有一种在成群取食时发出的“t,yuk-t,yuk-t,yuk-t,yuk”的叫声;歌声是一种非常悦耳的、徐缓的“do-mi-sol-mi“的旋律,并有许多乐句被重复和缀以吱喳声;它们总是在地上鸣唱。但在雌鸟孵卵时,雄鸟在其上空,像云雀(Alauda arvensis)的姿态鸣唱不已。
蒙古沙雀在5—6月间繁殖,因地区不同时间稍有变化。一般于5月开始在地面边叫边进行配偶。巢筑于岩壁的裂隙凹处、小灌木或小树上,有时也在地面天然凹处。巢平浅、软而大,不坚固,外层由细茎、枝条,中层由草叶和细茎编成,内垫以鸟羽和羊毛。巢深29.5(21—38)、高46.5(38—55)、外径127.O(114—140)、内径65—74mm。每窝产4—5枚卵;卵呈浅蓝色,有时带绿色,少数有大小不一的斑纹,有时还有3—5条黑褐色曲纹。
幼鸟离巢不久即集结成群,在巢区进行游荡,冬季可到食物丰富的地区。我们于1973年10月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曾见到一小群。在河北北部亦属罕见冬候鸟。
蒙古沙雀在地面行走和空中飞翔都很快。常20一50只地结群生活,冬季更可达百余只的大群。性胆大,让人走近仍不飞去,亦不停止鸣叫。
叫声是一种柔和的“dju-vud”或“djudju-vu”音调,还有一种在成群取食时发出的“t,yuk-t,yuk-t,yuk-t,yuk”的叫声;歌声是一种非常悦耳的、徐缓的“do-mi-sol-mi“的旋律,并有许多乐句被重复和缀以吱喳声;它们总是在地上鸣唱。但在雌鸟孵卵时,雄鸟在其上空,像云雀(Alauda arvensis)的姿态鸣唱不已。
蒙古沙雀在5—6月间繁殖,因地区不同时间稍有变化。一般于5月开始在地面边叫边进行配偶。巢筑于岩壁的裂隙凹处、小灌木或小树上,有时也在地面天然凹处。巢平浅、软而大,不坚固,外层由细茎、枝条,中层由草叶和细茎编成,内垫以鸟羽和羊毛。巢深29.5(21—38)、高46.5(38—55)、外径127.O(114—140)、内径65—74mm。每窝产4—5枚卵;卵呈浅蓝色,有时带绿色,少数有大小不一的斑纹,有时还有3—5条黑褐色曲纹。
幼鸟离巢不久即集结成群,在巢区进行游荡,冬季可到食物丰富的地区。我们于1973年10月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曾见到一小群。在河北北部亦属罕见冬候鸟。
生境信息
生态 蒙古沙雀的生活环境颇为广泛,从沙漠、半荒漠、农田、果园到高山都能见到,但不到大森林和稠密灌丛中。它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活于半荒漠、沙漠高原和山麓;在新疆生活在山麓的田野,也到海拔2400m的高山狭谷的荒漠或山地草原中。食物几乎全是植物质的,从叶芽、花蕾、浆果到各种植物种子。据山西大学生物系闵芝兰等在新疆鄯鄯县调查,在海拔500m处,每年5月10日左右,即桑椹成熟时,该鸟即结群飞来,先吃桑椹,再吃黄熟的小麦,以致使小麦产量损失30%—50 %;同时还吃白菜和萝卜子,严重影响蔬菜生产。
蒙古沙雀在地面行走和空中飞翔都很快。常20一50只地结群生活,冬季更可达百余只的大群。性胆大,让人走近仍不飞去,亦不停止鸣叫。
叫声是一种柔和的“dju-vud”或“djudju-vu”音调,还有一种在成群取食时发出的“t,yuk-t,yuk-t,yuk-t,yuk”的叫声;歌声是一种非常悦耳的、徐缓的“do-mi-sol-mi“的旋律,并有许多乐句被重复和缀以吱喳声;它们总是在地上鸣唱。但在雌鸟孵卵时,雄鸟在其上空,像云雀(Alauda arvensis)的姿态鸣唱不已。
蒙古沙雀在地面行走和空中飞翔都很快。常20一50只地结群生活,冬季更可达百余只的大群。性胆大,让人走近仍不飞去,亦不停止鸣叫。
叫声是一种柔和的“dju-vud”或“djudju-vu”音调,还有一种在成群取食时发出的“t,yuk-t,yuk-t,yuk-t,yuk”的叫声;歌声是一种非常悦耳的、徐缓的“do-mi-sol-mi“的旋律,并有许多乐句被重复和缀以吱喳声;它们总是在地上鸣唱。但在雌鸟孵卵时,雄鸟在其上空,像云雀(Alauda arvensis)的姿态鸣唱不已。
繁殖特征
蒙古沙雀在5—6月间繁殖,因地区不同时间稍有变化。一般于5月开始在地面边叫边进行配偶。巢筑于岩壁的裂隙凹处、小灌木或小树上,有时也在地面天然凹处。巢平浅、软而大,不坚固,外层由细茎、枝条,中层由草叶和细茎编成,内垫以鸟羽和羊毛。巢深29.5(21—38)、高46.5(38—55)、外径127.O(114—140)、内径65—74mm。每窝产4—5枚卵;卵呈浅蓝色,有时带绿色,少数有大小不一的斑纹,有时还有3—5条黑褐色曲纹。
幼鸟离巢不久即集结成群,在巢区进行游荡,冬季可到食物丰富的地区。我们于1973年10月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曾见到一小群。在河北北部亦属罕见冬候鸟。
幼鸟离巢不久即集结成群,在巢区进行游荡,冬季可到食物丰富的地区。我们于1973年10月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曾见到一小群。在河北北部亦属罕见冬候鸟。
国内分布
内蒙古,宁夏中卫、贺兰山,甘肃,青海,新疆及河北北部,偶见于长白山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蒙古沙雀在蒙新区分布较广泛,数量亦较多,对农业有害,应有计划地进行冬季捕捉,因为这季节身体较肥满,是美味的食品。另外在内蒙古一带为著名的笼鸟之一,可供动物园饲养展览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蒙古沙雀在蒙新区分布较广泛,数量亦较多,对农业有害,应有计划地进行冬季捕捉,因为这季节身体较肥满,是美味的食品。另外在内蒙古一带为著名的笼鸟之一,可供动物园饲养展览。